藝術家從2013年開始陸續在台南小西門、新營嘉南大圳、鹽水、後壁、舊台南市區(中西區)、總爺、烏山頭水庫、曾文溪流域等台南範圍進行田野調查,包含:水文地理、人文活動、歷史建築、地方產業、鄉野傳奇、宗教活動等等的視覺與聽覺的調查與紀錄,將其資料疊加、交錯觀察,發現早期人們的活動是依著自然環境而生長,比方説現在台南曲折的巷弄文化與宮廟系統以及其信仰,其實都是源自於過去五條港流域的分佈而產生,爾後因為淤積原因致使河流失去航運功能,出現現在的中西區這個淤積的平原,而現在的位居要位的官府公舍或廟宇也都會在「台南七丘」之高點。
因為水而出現造陸的這件事,在曾文溪流域身上發生了相反的狀況,曾文溪也曾經從上游嘉義縣阿里山鄉帶了大量的泥沙石土前往曾文溪下游台南端的出海口,但每次的造陸過程必然伴隨著所謂的溪水暴漲、河水氾濫,曾文溪下游在日本於兩岸增設護堤前曾有四次改道的歷史,都造成不小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於日本將其以水泥固定後,曾文溪至今不在氾濫,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國土退縮,究其原因,是因為台南沿岸海流本具有帶走砂石土壤的減法作用,過去在曾文溪自由擺尾的時期,她從上游帶往下游的砂石土壤大於海流帶走的,所以漸次將台江內海淤積起來,但自從將其固化後,台灣台南沿海的土地就不再擴張,反而有慢慢縮小的趨勢,而為了有穩定的灌溉用水而增設的曾文水庫又為了不使其淤積死亡,於是在阿里山鄉河段建設了為數不少的攔砂壩,企圖將砂石攔截於上游,殊不知攔得住砂石攔不住懸浮的黏土,於是變成一種自然過篩法的幫水庫留下超黏的黏土淤積層,為了水庫壽命,人們又請來土方業者在旱季時趕緊清淤,但這些砂石黏土本來不用這樣多此一舉、畫蛇添足的搬運,但為了我們便宜的水果稻作、日殖時期的糖業,我們必須要控制這些「水」,被圍出來的河岸土地因為長期農作而逐漸貧瘠,農人再使用額外的肥料進行灌溉,但原本的河川氾濫是會帶來上游的礦物質,淤積的三角洲課本上都說是沃土。
在此簡述這長達八年的創作研究計畫,此計畫是將諸如:總爺藝文中心駐村、街道美術館參展、土溝農村美術館駐村、月津港燈節參展以及公共藝術等等相關的田野調查整合,我們可以看到原本依自然環境生長的人文活動,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漸漸地為了自身的需求而對自然環境進行「佈局」,這些舉措都有為了自身存續而不得不為之的理由,可是藝術家也發覺總會在某些時刻自然環境會反映出「多此一舉」的徒勞,而人們為了不使過往的決定變成「後世的徒勞」,於是又再增加設施、補強其徒勞,而這增加的部分本來只是希望在阻止某種缺失之後就結束、停止,但往往因變成另一種利益需求而永遠無法停止,例如「消坡塊」。
人類的活動從短的時空來看是有意義的,但拉開視距的廣度時空,通常都會發現只是一種薛西佛斯式的徒勞。
JINGBO SOUND ENVIRONMENT|靖波聲態
SOUND CANAL of CHIANAN|聲圳
CURVING ALLEY|曲徑通幽
TOGO THREE ROUTES|土溝三路
A SOUND BUSINESS|有聲營業
HAIAN WUTIAO|海安五条
WOODCUT SCULPTURE|版雕塑
TRAVELER PICTURE|行旅圖